徐州铜山方言(徐州土话大全)

大家好,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徐州铜山方言这个问题,徐州土话大全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江苏有多少种方言

1、江苏省13市,至少有13种方言,分为三个方言区,即江淮官话区、吴语区、中原官话区。

2、江淮官话区又分扬淮片、南京片、通泰片。

3、吴语区分为太湖片和宣州片,太湖片细分为苏沪嘉小片和毗陵小片。

4、中原官话区又分徐州片、赣榆片。

徐州这个城市怎么样

在中国,有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,北方人看她是南方,南方人看她是北方,位置不南不北、不东不西,气候不干不湿。

她有群山环抱、一脉入城、两河相拥、四湖映城。

她享受着包邮区的物流便利,同时享受着冬天的暖气。

她的方言不是本省南部的吴侬软语,而是更接近北方的山东、河南口音。

这里的SA汤、地锅鸡,是皖北、鲁南、苏北人共同的舌尖语言。

这里的火车站广告充满“硬核”:钢结构、液压件、挖掘机......她就是——

位于江苏省的最北端的徐州,处于山东、安徽、河南、江苏四省交界区域,“东襟淮海,西接中原,南屏江淮,北扼齐鲁”占总面积九成以上的大平原是徐州大地的主调,海拔仅361米的大洞山为徐州全市最高峰。众多发源于鲁南山区的河水向徐州平原流淌,构成了徐州丰富的水系。

春秋战国相继开通的邗沟、鸿沟把徐州周遭水系相互连接起来。到唐高宗时期,江南漕船由扬州经淮河,入徐州境内的汴水,再转洛水,可直达洛阳。徐州连接南北、贯穿东西,成为江淮通往中原洛阳的水运枢纽。

据《史记·河渠书》记载,徐州有史可查的首次黄河水患发生于汉武帝元光三年(公元前132年)。而从西汉以来,黄河决口泛滥达1500次、改道26次,徐州受灾132次之多。黄河的喜怒无常,锻造了徐州人不畏艰难的精神,不服输、不怕难,能啃硬骨头。

从1194年黄河大决口到1855年改道山东期间,黄河携带大量泥沙,多次入侵沂水、沭水和泗水:沂水在马陵山西侧蓄积,形成骆马湖;沭河改道,东流入海;泗水在济宁徐州间暂停了前进的脚步,形成南四湖。唐代“泗水流,汴水流,流到瓜州古渡头”的景象不复存在。依靠自然水系的漕运慢慢落寞,人工运河崛起。

元代先后开凿了济州河与会通河,贯通中国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全线开通,徐州再次成为漕运的枢纽重地。物资从富庶的江南通过大运河运往北京,据统计每年经徐州北上的粮船就多达1.2万艘,运粮多达400万石,此时的徐州把着帝国的经济命脉。

明朝迁都北京后,废止海运与陆运。南北大交通几乎依靠京杭大运河,徐州的地理优势更为凸显。从徐州经过大运河可以通达苏、鲁、豫、皖、冀五省,“五省通衢”的美名由此而来。

大运河带动了徐州经济的繁荣,众多沿河集镇发展成了物资集散中心,窑湾镇是这其中的明星。古镇三面环水,素有"苏北小上海"和"黄金水道金三角"之称。明清时期镇人口多达8万,曾有来自18个省的商人在此设立商会,来自10多个国家的传教士和商人在此经商。

清咸丰五年(1855年)黄河北徙,大运河河堤被冲毁,海运和陆运正在取代漕运。清光绪二十六年(1900年)台儿庄至淮阴段运河几乎丧失通航能力,漕运停止,大运河不再是南北运输干线,徐州失去了水运枢纽的优势。

徐州再度站上时代的舞台,还是因为交通,只不过这次不再是运河,而是铁路。

相较于其它因运河衰落而衰落的城市来说,徐州无疑是幸运的。从中国铁路诞生早期,徐州就搭上了这只钢铁“怪兽”。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,1935年陇海铁路通车。陇海线与津浦线这两条东西、南北走向的铁路在徐州交汇,就像当年黄河与运河交汇一样,徐州迎来了新生。

外国人投资、设计、运营的铁路,从清末开始进入中国。津浦铁路由英德两国分段合筑,陇海铁路由比利时与荷兰同修。杂七杂八的“业主”导致了铁路参数的不同,大大影响通行能力。津浦铁路开通时客车时速仅为22公里,陇海铁路客车时速仅为23.7公里。

就算现代人看来如此“龟速”的铁路,也为徐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。铁路取代了大部分的陆运与水运,提高了交通运行速度和运载能力,促进了城市化、工业化,城市沿铁路干线向南北、东西呈条带状延伸,徐州城开启了近百年的增长。

百年之后,徐州又一次赶上了中国高铁时代的首发阵容。徐州东站距北京南站692公里、距上海虹桥站626公里,徐州以中间C位连通着中国政治和经济中心。东西走向的郑徐客专、徐连客专建成通车后,徐州将成为我国高铁“四纵四横”的一个十字交叉位,成为中国高铁网络的枢纽之一。

江苏徐州沛县属于哪个方言区

在沛县.边里边外是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,咫尺天涯,鸡犬之声相闻,但风俗习惯却大相径庭。边里人称边外人为曹瞎子,边外人则称边里人为侉子.侉头。边里的地理位置位于沛县.铜山县沿微山湖.昭阳湖一线。边里人为山东移尼,浯言上属济宁.苘泽区域方言,后又融入许多徐州方言,此后慢慢又形成了自己区域独特的方言。

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,记得收藏关注本站。